最近,在一场以“重新定义汽车”为主题的论坛上,关于低速电动车名称的问题再次被摆到台面上,众多低速电动车企业的代表提出应该将低速电动车改称为“微型车”。而在前不久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关于低速电动车如何定义、如何划分也曾有过讨论。
其实,回顾这些年,低速电动车在市场上从几个星星点点的浪花发展到如今前仆后继的浪潮,它的势如破竹已经无法阻挡。
然而这个无人照拂的“孩儿”到了该成家立业的时候,却连个合法身份都没有,甚至还时不时来个严打严查的,于是“联姻”、“认干亲”、“找户口”等各种招数都使了,貌似也能起点作用。起码有的已有了名义上的身份,落了户口,像新大洋先后和众泰、吉利结亲,其产品“知豆”不但顺利登上工信部的新车目录,还堂堂正正地享受到了国家补贴。
其实无论哪种方法,都只是权宜之计。为何低速电动车凭自己的DNA排列就不能有个合法身份?
一直以来,低速电动车无法获得合法身份的争论点在于其没有应用先进技术,所用的铅酸电池对环境有污染,产品的性能和参数较低,无法满足道路管理条例要求,整车安全性能存在隐患等。以上种种现象能否解决?
在年初的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以低速电动车课题召集人的身份,在大会上作了关于低速电动车的调研报告,并针对上述诸多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管理办法。但一直关注低速电动车的人们不难发现,付于武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很早前就有过类似的提议,可为什么一直未能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核、批准和落实?
低速电动车与政府规划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轨迹不同,它完全是市场催生的产物,从诞生之初就有一种“野性”。这种“野性”虽生命力顽强,却也的确存在各种隐患,尤其是产品本身的安全性能。
在刚需面前,这一市场的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下,需要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引导市场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这只手该如何配合?对于新兴产业,过度的限制要么扼杀了创新,要么导致产业畸形发展。
低速电动车改名、“联姻”等寻求落户的方法,对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树立品牌形象、促进整个行业健康发展并没有本质的改变,如何能解决所存在的问题,让其能名正言顺地获得合法身份,走上有序发展的道路,才是眼下需真正着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