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因其廉价便捷成为人们喜爱的出行交通工具之一。然而当它一旦成为洪流,随之而来的拼装、改装乱象丛生,电动自行车随意穿行“争路”,交通违法事故频发,又使它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痼疾。
拼装车屡打难绝
“一天要送上百件快递,就要求我们的车跑得快、拉货多,价格还不能贵,而正规厂家生产的车是达不到这些要求的。”在北京市朝阳区一个小区里,一名骑着电动车的快递员告诉记者,从他的车身上则看不到商标、厂家信息等。这名快递员说,他们的车普遍都是经过销售者改装的电动三轮车和电动自行车。拼装车、改装车涌入使电动车市场良莠不齐的状况长期存在。
记者从交管部门了解到,这些车很多都是使用报废车辆的零件拼装而成,在安全性能方面存在诸多隐患,据统计,今年1至7月,北京市发生涉及两轮摩托车、电动(燃油)三轮车的伤人事故341起,伤500人,伤人数较去年同比上升99.2%。
大部分车辆无牌照
在北京朝阳区青年路地铁站口存车处,每天有大量电动自行车存放。记者5日发现这里的电动自行车超过200辆,基本没有正规牌照。“超标电动车速度已经达到摩托车的标准,早超出了非机动车的范畴。电动三轮车应按照机动车管理,驾驶人员必须考取相应的驾驶员资格才能上路行驶。”北京市交管局负责人说,目前北京市绝大多数驾驶三轮摩托车上路的人员均未考取驾照,对交通法规和车辆技术参数了解甚少。
另外,由于缺乏法律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电动车逆行、闯红灯、不按交通灯和指示标线行驶等违法行为屡见不鲜。而机动车“争路”现象更加剧了交通拥堵和混乱。“路面行驶是电动车管理的末端,仅靠这个环节很难实现对电动车乱象的根本性治理。”受访的一线民警、交管专家等表示。要治理好电动车问题,首先是要制定明确的符合实际需求的电动车的技术标准,明确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同时,应将监管的重点向生产、销售环节转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从源头上消除生产销售超标车、拼装车、改装车现象。
一线交警有苦衷
据北京等地一线交警介绍,在日常执法中对于电动车的管理存在“尴尬”。
一方面,对于大量无牌上路的电动车主来说,执法缺乏必须的震慑力。“因为机动车有牌照、有登记,司机知道如果不接受处罚是逃不过去的,所以机动车违法处理起来相对简单。”一线交警告诉记者,但处罚电动车违法违规至少需要半小时。
另一方面,现在销售的电动车外观多种多样,单从外形上很难分辨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一些一线民警在执法中甚至因此产生畏难情绪。
此外,由于生产、销售环节存在“失控”的问题,不少电动车主认为“商店里允许卖凭什么不让上路”;购买、使用电动车的人群相当一部分从事快递、送货等服务,特别是购买、使用低价拼装车、改装车的,多是低端人群,电动车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工具,导致路面执法难的问题长期存在。
广西科技大学副研究员夏辛萍认为,登记上牌属于管理的后端,是地方政府无奈之下的“妥协式治理”,成本较高。应从电动车生产、流通环节管起,结束电动车管理无序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