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出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初衷是希望通过政策启动市场,然后由市场来提升产品和技术,产品技术再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市场繁荣,以此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从政策对市场的推动来看,效果似乎不错,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已经达到340471辆和331092辆,超过了当年汽车总产销的1%。业内普遍观点认为,1%是新生事物发展的一个拐点,一旦突破,新能源汽车将迎来快速增长的新阶段。
但事实却远非数据那么光鲜,骗补和安全事故的出现,恰恰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产品技术方面仍有很长路要走。从2016年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来看,政府也意识到了这点,开始将政策的触手着重延伸至产品技术,期望通过政策推动产品技术的提升来促进市场发展。但个人认为,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些许问题,本人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拙见。
政策对企业产品开发影响大,前期充分论证至关重要
政府于2015年就推出了2016-2020年的新源汽车补贴,显然是吸取了2013年补贴断档的教训,补贴的延续避免了政策空窗期造成的负面影响。但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前期论证不足,导致部分企业产生了骗补问题。
目前,补贴政策也正面临重新修订,从目前征求意见稿来看,调整内容包括了针对乘用车分段百公里电耗、公交车的不同长度的补贴标准、物流车带电量分段补贴等。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仍是政策导向,企业的产品开发受政策影响很大,在政策尚未明晰之前,企业多持观望态度,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开发进展。
三元电池被禁或影响我国技术路线选择
2016年1月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在百人会明确表示,出于对动力电池安全问题的考虑,暂停三元锂电池客车列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
消息一出,引起了业界大讨论,政府的职责应该是加强监管、提高标准,而不是对某个技术路线进行干涉,磷酸铁锂电池发展到今天,能量密度已经逼近理论极限,业界普遍认为三元电池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向,这条政令的发布,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技术路线的选择,拉大我国与日韩锂电池技术上的差距。
政策出台过急,企业疲于应对
《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实施后,已发布三批符合《规范条件》企业目录,但紧接着2016年4月29日发布了补充通知,要求已列入公告的单体企业,需按照新国标要求对典型产品进行重新检测,并于2016年6月底前提交具有动力蓄电池检测资质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逾期未提交的撤销公告资格。同时,即将修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将于7月1日实施,极有可能将电池和汽车准入绑定,意味着如果整车企业没有使用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的电池,将不能获得准入。这对电池和整车企业带来极大影响。首先从时间上来看,补充通知发布到最后期限仅有2个月时间,对于循环测试,2个月时间显然无法完成。其次,重复检查也将增加企业的资金压力,造成资源浪费。最后,从整车企业角度来看,若合作的电池企业没有进入目录,重新与其他电池厂建立合作关系将耗费不少时间,并可能错失市场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