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摩托车与配件
通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资讯 » 市场行情 » 正文

新能源汽车门槛抬高 推动动力电池评价标准提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8-24  来源:广州日报  浏览次数:539
核心提示:8月12日,为规范新能源车生产,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全面提高新能源车企业准入“门槛”。

8月12日,为规范新能源车生产,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全面提高新能源车企业准入“门槛”。近日,在北京先后召开的“中国电动车百人会论坛”和“2016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峰论坛”上,专家们认为,解决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安全性迫在眉睫。关于新能源车的多个标准正在提升,企图通过新能源车大干快上的车企,面临的挑战更大了。

新能源汽车制造标准提高

中国对新能源车的鼓励体现在并不算高的准入门槛,这也是互联网造车的一大前提。不过,新的《意见稿》之下,这个门槛被大幅提高。《意见稿》要求,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的企业要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所必需的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符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条件及审查要求》。

新加入者需要按照新标准进行审核,此前通过审核也不能高兴太久,2~3年仍需要重新审核,未达标者将被扫地出门。这是为形势所迫,过去两年,新能源车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数量已经超过3000家,其中绝大部分是从未听过的新企业。突击造车,拿国家和地方补贴,成为新的利益链条——“骗补”应运而生。业内普遍认为,《意见稿》是国家清理“骗补”的手段之一,国家对新能源生产企业的准入将日趋收紧,企业取得生产资质的难度将不断加大。

传统车企青睐代工模式

新能源汽车门槛抬高 推动动力电池评价标准提升

对于互联网车企自建厂,传统车企抵触多于欢迎。传统车企手中积累大量的产能而无处消化,据初步估计,至2020年,中国汽车剩余产能将超过1500万辆,与互联网车企合作,盘活剩余产能,是双赢局面。传统车企资金链、产业链、供应链以及研发能力,都是互联网车企缺少的。

传统车企的“一厢情愿”并不能换来互联网车企的青睐,截至目前,仅有江淮获得来自互联网车企的“订单”。上汽可以勉强算是另外一家,与阿里合作的首款汽车已经上市,但也仅仅只是合作,并非全为阿里代工。

有分析人士指出,若不能顺利通过审批,则意味着还将经历较长的反复与整改期。对于“新能源+互联网”来说,不是量产车延期这么简单,还意味着资金链的断裂和整个生态体系的崩塌。开弓没有回头箭,互联网车企正在大肆融资,将资金用于研发、上市和争取生产资质做准备。

从奠基到投产,有2~3年,互联网给车企还有时间争取“生产资质”。

专家教学:

动力电池容易燃爆?五大问题直击动力电池关键

新能源汽车门槛抬高 推动动力电池评价标准提升

多数人认为国外厂商依然不会进入准入目录,联系近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下发的《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办法》以及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不难看出,国家意在倒逼自主新能源企业的崛起,而动力电池又是重中之重,国内电池企业的技术创新才能突破国外桎梏。

新能源汽车门槛抬高 推动动力电池评价标准提升

我国锂电企业数量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疯狂增长,然而大而精的企业也为数不多,更多的则是拿到生产资质只为踏上这班顺风车。整理行业人士的看法,有接近八成的被调研者认为市场不需要过多锂电企业的参入。一方面,小而散的态势得不到控制,产品的精细度以及可靠性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参差不齐的锂电企业所产生的不良性竞争也将给产业带来负面影响。

新能源汽车门槛抬高 推动动力电池评价标准提升

在调查问卷中,有七成的被调研者认为从石墨烯领域展开研究动力电池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迫切需要提升电池性能,续航里程则是衡量一款电动汽车合格与否的标尺。而想要在众多新能源车型中脱颖而出,动力电池性能的提升则至关重要,石墨烯优秀的性能顺理成章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热点。

新能源汽车门槛抬高 推动动力电池评价标准提升

问卷中显示,七成的被调研者认为国内未来会将燃料电池作为重点发展。目前国内燃料电池客车为主要研发成果,行业内也对燃料电池比较看好,相关设施诸如加氢站等的建设也在展开。

新能源汽车门槛抬高 推动动力电池评价标准提升

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是我国动力电池主流材料。然而,在乘用车领域,向来使用磷酸铁锂电池的比亚迪也开始看重三元电池在能量密度方面的优势。而通过整理发现,多数被调研者认为未来三元材料将成为主流,在乘用车领域的安全性目前控制较好。另外则认为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未来市场占有率将势均力敌。

动力电池评价标准或再提高

我国针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相关措施,尤其是在动力电池领域,国家专门出台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截至目前,共有57家动力电池企业进入目录。但尴尬的是,大部分外资电池供应商并不在政府准许的名单之上,导致原本使用这些电池的新能源企业将面临无法得到政府补贴的新难题。此前江淮iEV6s电动车就因使用了未进入电池目录的三星电池,难获准生证。

科技部863计划电动车动力电池重大专项检测中心主任王子冬表示,在目前动力电池行业暴露安全品质的问题中,大多数集中在18650电池上,而18650电池也正是《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中大多数企业所生产的电池类型。

他透露,国家正在着手制定该目录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企业进入《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目录也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今后,国家对动力电池企业的评价方式会逐步改变,不再是传统的送样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而是要通过动态管理的方式,不定期地对市场中的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再进行综合评估。此外,国家也会从通过目录的动力电池企业中重点培养3~5家,在世界市场中争夺话语权。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
Live Chat by comm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