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340471辆,同比增长了3。3倍,累计销售331092辆,同比增长3。4倍。其中纯电动汽车增长势头更猛,产销分别完成254633辆和247482辆,同比分别增长4。2倍和4。5倍;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则略逊一筹,但产销依然分别完成85838辆和83610辆,同比分别增长1。9倍和1。8倍。
这样三四倍的增长是现象级的,单就产销量而言,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也无怪乎有海外媒体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领先。
作为致力于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智库,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以下简称百人会)应该会对当下迅猛的发展势头感到满意。毕竟自2014年成立以来,汇集政府官员、学术专家、研究机构、企业领导等各层面精英的百人会,一直努力探索着实现新能源汽车光明未来的路径。
然而1月13日,百人会召开了一次媒体恳谈会,百人会的两位核心人物,理事长陈清泰与副理事长欧阳明高一同出现在与会的60余家媒体面前。作为国内最高层次的电动汽车团体,他们对外陈述了百人会对于当前中国新能源车发展的看法和意见,在这烈火烹油、闲话着锦的繁盛背后,百人会无疑看到了更多。
而在1月23日至24日,2016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也将正式召开。陈清泰与欧阳明高所提出的不少问题,也将会在10天后规模更大的会议上继续讨论和解答。
“必须闯过去的一关”已经过了
从中国新能源汽车起步之处的步履蹒跚,到技术路线与市场前景备受质疑,再到而今站上了30万辆的高点,百人会始终密切关注着这一切。谈及此事,陈清泰显然感触良多:“现在我们必须闯过去的一关已经过了!”
回首这几年的发展,陈清泰觉得还是有不少成绩和收获。“形势喜人、成绩可嘉”,这是他给出的八个字评价,无论如何,从起初不被看好,到成为全球第一,这样的转变还是很能够说明问题的。
陈清泰也由此谈到了新能源车火爆“背后”,百人会看到的第一个东西。
在数字背后,国家整体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正愈发完善,政策扶持的力度很大,并且起到了很强的刺激作用;新能源汽车技术正不断进步,基础技术更已得到市场的认可;民众对于新能源车的认知显著提升,潜在的客户群体也正在扩大。
这是数字爆发式增长背后,内在积极正向的变化。欧阳明高则提到了另一点,就是外部环境施加的压力。这集中体现在国家能源安全、气候环境变化等方面,“这些变化让我们明确了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必要的。”
这速度快得让人担心
在中国汽车市场,速度是一个极为关键而特殊的维度。从曾经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到如今不足5%的低速增长,反映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深刻变化。汽车企业曾经创造过无数速度的神话,而今也为企业发展失速而担忧。
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增长速度快,应当是一件令人振奋的好事。不过陈清泰却与欧阳明高一道表示:“产销量增长的速度这样快,快得让人担心啊!”
“根据以往的经验,当产业快速发展时,企业会把主要精力放在产能扩张上,反而忽略了基础技术的积累和突破。”陈清泰不无担忧地表示,“即便我们在市场规模上超过了国外,但在技术层面却并没有发力。”
陈清泰将之形容为“萝卜快了不洗泥”。
就在百人会这次恳谈会的前一天,毕马威发布了一份报告,对五年内全球汽车企业电动汽车技术实力做了一个排名,宝马、丰田、特斯拉名列前三,而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则榜上无名。这或许就是对百人会担忧的一个注脚。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起步之初,轻量化、智能化、网联化就是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如今距离这些目标似乎越来越远。陈清泰举例说:“宝马i3和i8已经大量采用了碳纤维材质,在轻量化方面做的很好,可是我们在最基本的电池、电控上还没有过关。”
“当前的发展是纯粹政策驱动的结果。”陈清泰断言,这样发展下去的前景并不乐观,“现在市场山那种非常初级和原始的电动汽车,并不是国家战略真正想要的。”
过度的政策扶持是有害的
为了筹备1月23日至24日的百人会论坛,陈清泰走访了多数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交流中他得到了这样的信息反馈:过度的政策扶持是有害的。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市场监管方面,政策的扶持本是必不可少的,但政策性激励已然影响到了市场对于技术路线的选择。“企业选择技术路线不是从自身基础出发,而是看哪一种补贴更多;消费者购买也不是从实际需求出发,而是看哪一种优惠更大。”陈清泰觉得,这种现象是在舍本逐末。
“这对未来发展而言是误导,也会形成对政策的依赖。”
不过眼下政策补贴正在退坡,按照陈清泰的预计,未来市场将会逐步由“政策驱动”转为“政策与市场的双驱动”。对于补贴退坡对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影响,欧阳明高觉得不会有多少反作用。
“补贴退坡的幅度并不大,而且整个退坡机制是已经提前公示过的,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有所准备,并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在欧阳明高看来,2016年仍然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年头。
此外,陈清泰还表示,眼下众多新能源汽车企业正在分化。一些企业热情很高,已经把新能源汽车纳入到长期的发展计划中,而部分原有的骨干企业则显得有些犹豫,发力不够,显然还在观望和等待。
“跟踪式的发展路线已经走到了尽头。”陈清泰觉得这些昔日的骨干车企缺乏长远的眼光和决断的魄力,“以丰田为例,它的燃料电池技术路线几乎在30多年前就确定了。”丰田在燃料电池技术上的发展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而言无疑是个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