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摩托车与配件
通机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行业标准 » 正文

财政部调整政策“堵漏”骗补: 电动汽车补贴严查风暴将至财政部调整政策“堵漏”骗补: 电动汽车补贴严财政部调整政策“堵漏”骗补: 电动汽车补贴严查风暴将至查风暴将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1-26  浏览次数:667
核心提示: 电动车骗补正在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月23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出席2016中国电动车百人会论坛时表态,电动车造假骗补
         电动车骗补正在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月23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出席“2016中国电动车百人会论坛”时表态,“电动车造假骗补的行为,不仅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财政纪律,也严重破坏了市场环境,我们决不手软”。
 
        1月20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以下统称四部委)已发出通知,将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进行核查,即严查电动汽车推广的骗补行为。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推广之所以遭遇骗补,一是国家大力扶持,补贴金额巨大;二是国家在推广新能源汽车过程中,制度机制仍不完善,相关企业钻了政策的空子。
 
         “骗补这件事,业内很多人都知道,主要分成两类,一是在市场推广端,利用电池拆卸等方式骗取推广补贴;另一个是在研发经费上,有些车企组装几辆样车,就可以拿到项目扶持资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车企内部研发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
 
        政策上的漏洞,对行业发展而言导致的结果是:电动汽车发展鱼龙混杂,一些小企业获得了发展空间,而大企业难以突出优势,抢占规模先机。这导致我国电动车技术发展进展缓慢,核心技术仍难以真正突破。
 
        补贴进入严查期
 
        记者调查发现,在电动车的市场推广上,一些企业主要通过拆卸倒卖电池以及“左手卖、右手买”等方式来完成骗补。
 
        “ 因为一辆纯电动汽车装载电池的成本,几乎占据整车的一半。所以电动车名义上销售出去,再将电池拿回来多次销售,套取补贴是有巨大空间的。”上述车企内部人士称。
 
          这只是新能源汽车推广大潮中的一种骗补现象。另一种出现在研发端,很多车企都承担了国家的专项研发项目,但实际上有些车企并没有实际拿出项目成果。
 
         “通过组装样车,拿去检验套取项目扶持资金。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据相关知情人士透露,几年前有一家车企拿出100辆样车,获得的扶持资金高达1个亿,这相当于一辆车补贴了100万元。但实际上,这些车通过东拼西凑组装完成,并非真正的技术成果,当时的技术也基本无法完成量产。
 
          这些行为被媒体曝光后,引起了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1月23日的“2016中国电动车百人会论坛”就直接表态,将调整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
 
         楼继伟说,新能源汽车消费补贴的政策初衷是培育初期市场,但长期执行消费补贴,企业容易患上对政府政策的依赖症,紧盯政策去设定产品,缺乏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的动力和压力。行业容易出现低水平盲目扩张,形成新的产业过剩,因此,补贴政策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调整完善。
 
         对于出现的骗补,四部委表态,将“通过建立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对各种骗补和寻租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1月20日,四部委发布《四部门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核查工作的通知》,将对过去三年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汽车进行核查,范围将覆盖全部车辆生产企业以及新能源汽车运营企业(含公交、客运、专用车等)、租赁企业、企事业单位等新能源汽车用户。
 
         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财政资金使用及管理情况。包括中央财政新能源汽车购置补助资金拨付及管理情况、地方财政资金投入情况及各企业资金获得及使用情况。
 
        另一个方面是,企业新能源汽车生产情况。包括获得或申请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产品续驶里程、电池型号、电池组容量等关键指标与《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
 
        第三个方面是,新能源汽车用户车辆运行使用情况。包括新能源车辆具体用户情况,推广车辆类型及型号、电池类型及型号、电机类型及型号等与《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是否一致。
 
        通过这三个方面将汽车生产方、使用方进行情况核实后,相关部门再核定补贴资金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骗补行为。“骗补行为应该严厉查处,甚至取消其生产资质。”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特聘专家王秉刚说。
 
        下一步是政策“堵漏”
  
         骗补的主体,主要是一些汽车生产企业。接下来要核查的主体,也将是新能源汽车企业。
 
         过去五年的多轮补贴政策中,对补助对象、产品和标准都有明确规定,补助对象是消费者。但补贴资金直接划拨到生产企业,也就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卖了多少辆车,就按标准补贴多少资金进入企业。
 
         据去年4月29日发布的《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显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销售新能源汽车产品时按照扣减补助后的价格与消费者进行结算,中央财政按程序将企业垫付的补助资金再拨付给生产企业。
 
       “这种直接到企业的方案一直有争议,因为存在另一种可能是,企业会将产品的价格定得更高,比如原本可以定价10万元的车,车企定价16万元,套取补贴后,市场价格在10万元以下。这样看,补贴实际给了企业,而不是消费者和市场。”华南一家车企的负责人称。
 
        有专家认为,补助资金直接进入消费端,可以对这种情况进行抑制。比如补助资金直接划拨给消费者。产生的效果是,车企定价会更加市场化,市场指导价直接面对市场,而不是补贴后的价格,有利于推动车企降低电动车售价。
 
        更重要的一点是,直接拨付给生产企业的补贴方式,导致企业在生产、产品标准、销售和获取补贴资金等链条上,具有控制权,能找到寻租空间。一旦补贴进入消费端,那么生产企业骗补的链条就被斩断。
 
       相关主管部门也在暗示会完善有关制度。楼继伟表示,下一步,中央财政将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车辆和基础设施标准的修订等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政策和制度环境。
 
       导致骗补出现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国家大力扶持下,地方政府出现了对新能源汽车支持“过热”的状况。中央对地方的推广考核,也出现只注重推广数量,不注重质量。
 
       很多地方冒出了新能源汽车企业,原因是地方政府推动新能源汽车项目,一些已经停止的生产资质被激活,小生产厂家纷纷复活。而这些厂家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先进技术,其中的一个真实目的,就是套取补贴。
 
       “地方政府热衷于汽车项目,补贴不给自己的企业,就给别人,所以对于这种状况并不十分排斥。万一有些企业通过补贴做大了,也是地方政绩。”一位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人士称,实际上这还是地方保护主义。
 
       政策的顶层设计者,已经看到了问题所在。“接下来,财政部将提高新能源汽车补贴门槛,突出对优势企业的支持。”楼继伟说。
 
       一些想要抢夺新能源补贴盛宴的小企业,可能面临困境。“国家将进一步突出鼓励先进、扶优扶强的政策导向,使资金向优势企业倾斜,防止产业过剩和盲目无序发展,达不到标准的企业不能获得补贴。这样可以遏制行业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对行业整体发展有利。”楼继伟说。
 
 
[ 政策法规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政策法规
点击排行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
Live Chat by comm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