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摩托车与配件
通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资讯 » 市场行情 » 正文

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在疑虑中前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8-09  来源:OFweek光电新闻网  浏览次数:539
核心提示:日前工信部组织成立了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希望通过科研单位、院校及企业的协同合作尽快提升国内的动力电池技术水平。

日前工信部组织成立了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希望通过科研单位、院校及企业的协同合作尽快提升国内的动力电池技术水平。

创新中心成立之前,国内已有动力电池研发平台,即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联研究院”)。国联研究院于2014年9月成立,定位为先进动力电池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行业服务,主要任务是通过技术创新,带动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升级换代。该平台由9家企业合资成立,分别为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天津力神、一汽、东风、长安、上汽、北汽、华晨及广汽。

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在疑虑中前行

■ 创新中心发起有缘由

据了解,创新中心基本上由国联研究院的班底组成,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宁德时代新能源和华鼎新动力基金两家单位,分别出资4000万元和2.7亿元,成为新晋股东。创新中心的外延部分为中国动力电池创新联盟50余家单位,其中包括电池企业、电池材料企业、电池装备企业、高校及研究院所等。

对于建立创新中心的缘由,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副院长、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董事长熊柏青向记者进行了解释,这是为了使平台的体制机制更加灵活,同时也增加了电池企业话语权。“国联研究院的9家股东中,7家车企1家电池企业,电池企业的话语权太小,为此引入了电池企业宁德时代新能源作为新股东。另外考虑到作为央企的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占比达50%,为避免体制过于僵化不利于发展,引入了政府基金和社会资金,以分散股权使组织结构更加合理。”

 

已有研发平台为何还要再建创新中心?二者是什么关系?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和企业负责人。

■ 工作目标显雄心

熊柏青告诉记者,创新中心的定位与国联研究院一致。在研发方面,创新中心有着明确的规划,进行全产业链的研发布局,包括电池材料、单体电芯、电池模组。目前正在研究的内容有电池正负极材料、电池单体、电池组、电池测试及基础性前沿课题。

在分工方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科研院所负责电池材料方面的研究;高校、研究院及电池企业进行电池单体方面的研究,电池组需要整车企业参与;电池企业负责商业化应用。

在熊柏青看来,从实验室到商业化应用仍然需要一个重要环节即成套制造技术开发,创新中心在技术转化方面有一整套方案。目前,研发平台已经建立了一个“原型微缩工厂”,包括具有国际一流装备水平年产2亿瓦时的单体电芯中试生产线,先进正极材料中试线的年产能达1000吨。“在此规模上放大5~10倍就是一个量产工厂,可以输出完整的工业化技术,包括成套制造技术、工艺规范、成套的质量管理体系甚至人员培训。”熊柏青说。

熊柏青告诉记者,创新中心的最终目的就是建设“原型微缩工厂”,最终的研发成果将采用技术转让的方式,投资股东享有优先使用权,联盟成员次之。技术转让的收益将按股权比例进行分配,知识产权实现共享,但并非免费使用,股东可以用较优惠的价格获得使用权。此外,股东的定向委托研发任务,创新中心将会优先处理。

根据规划,未来五年内,创新中心的核心——国联研究院将进一步加大投资,计划投入20亿元建设拥有研发设计能力、测试验证能力、中试孵化能力和行业服务能力的动力电池协同创新平台,并将集中投入30亿元用于实施锂电池升级工程。至2020年,国联研究院将全面突破并掌握比能量300~350Wh/kg新一代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成套制造技术,预计将带动200亿元以上的产业投资,支撑行业形成新一代动力电池产品销售规模达到200亿元/年以上。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此前对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提出了明确的希望和要求,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经过1~2年的试运行,能够探索形成更好的组织机制、运行管理模式和投融资方式;同时,作为《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之首,希望通过探索形成有效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能够为其他创新中心的建设提供示范和借鉴。

■ 企业、专家有疑虑

为进一步了解创新中心的情况,记者致电股东企业,了解他们将会如何利用这一平台,结果却让记者有些意外。

记者先后致电新老股东宁德时代和北汽集团。两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似乎对创新中心所知不多,竟然都是先向记者了解创新平台的情况。

由于股东企业的人士不太了解情况或不方便评论,记者转而咨询外围企业负责人和专家的看法。记者致电某电池企业负责人刘先生,他对记者直言,组建创新中心的意图是什么,他没有弄明白。他认为,对涉及民生、安全的产品,国家可以采用强制的方式进行管控,动力电池是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工业产品,这种做法类似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运作方式,并不利于市场竞争。“由于各企业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很难真正达到利益趋同,极有可能形成‘联而不盟’的状况。”刘先生说。

看不明白的不止这家企业负责人,一位业内专家也对记者表示看不懂。这位专家向记者提出了几个疑问,中科院在电池领域已经研究多年,创新中心成立后,二者如何分工?比亚迪、宁德时代这类企业已经在电池领域“深耕”多年,创新中心的研发基础和能力一定会比这些企业更强么?

目前来看,业内对创新中心是否走得通尚存疑虑。不可否认,工信部组建创新中心的目的是希望企业和科研单位能够更加紧密地合作,协同创新。但是,业内不少人对于这种模式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不置可否,却也表达了对创新中心能够早日摸索出适合发展的道路,能够切实推动我国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的希望。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
Live Chat by comm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