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汽车行业真的是个香饽饽吗?为什么众多互联网公司偏偏在这个时候扎堆出现?互联网公司造的又真的是汽车吗?
自1886年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诞生以来,汽车行业已经历经130年的发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成为夕阳产业。但是在中国,由于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技术积累较弱,整体产业和欧美等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虽然自2009年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2015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为2459.8万辆,同比增长4.7%,且是自2013年以来连续3年超过2000万辆。但是个别月份已经出现了负增长且“官降”和价格战已成为了2015年的主旋律。
分析传统汽车行业的五力模型,不难发现,整个传统汽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且行业整体利润率在逐步下降,大部分国际厂家2015年在中国的利润率只有个位数字。同时三十多年的市场换技术也并未让中国自主品牌学到太多核心的技术。那么在这种背景下,为什么众多互联网公司还要进入整车制造这个高门槛,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利润率较低(相较互联网行业)的行业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顺应趋势。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并推出了一系列补贴和鼓励政策,尤其是“十三五规划”更是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重中之重。随着信息化、数字化、大数据、云计算等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汽车将成为应用这些最新科技成果的最佳载体之一。正是在这种背景互联网汽车“应运而生”。
其次,提高资本市场想象力。互联网经济也被称为想象力经济。互联网公司没有高营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想象力。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变得十分简洁:找热点、圈钱、组织团队、出产品、上市变现、再找热点、再圈钱……如果小米、嘀嘀打车能火,为什么乐视造车、蔚来汽车不能火呢?观致的例子至少说明,强力的资金投入就能造出还不错的车来。因为汽车产业极其成熟,人才储备充足,只要有启动资金,就不愁找不到优秀的团队,拿出靠谱的蓝图,就能融资,再拿出产品,谋取上市,然后大家集体变现外加名利双收。乐视、蔚来汽车等最近资本市场的融资热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再次,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纵观中国经济发展,不难发现,只要跟人口相关的,中国永远是最牛的。比如说汽车,尽管2014年我国汽车销售达到2349万辆,汽车保有量超过1.54亿辆,但千人汽车保有量仅有100辆左右,不及世界平均水平一半。想象一下,如果未来人手一辆车,那么还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另2014年中国汽车后市场规模超过6000亿元,而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提升,预计2017年汽车后市场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而汽车后市场的平均利润率在40%以上。这么大的蛋糕,恐怕没有人不心动的。借助造车之势,互联网企业可以冲破主机厂对于这块蛋糕的封锁,用自己的优势和他们一较高下。
最后,汽车未来将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是互联网的移动终端,换句话说,互联网公司就是要抢占所有有屏幕的地方。作为数量仅次于智能手机但售价远高于智能手机的工具,今后的汽车,在互联网应用方面的功能将远超智能手机,且利润更加丰厚。以后在车里,不仅能通信,还能与网络交换数据、娱乐,享受便利的导航、位置服务、语音交互技术等。
通过汽车这个互联网入口,消费者可以享受到一条龙式的服务。从前期的个性化定制,买车指导,到汽车使用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发掘、监控和及时沟通,再到租车用车养车修车的汽车后市场服务。互联网汽车将彻底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信息透明化,为消费者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性、尊重和满足感。
一旦互联网汽车公司的产品为消费者所接受并产生了一定的规模,通过提供各种服务来获取利润的商业模式将使得互联网公司的优势最大化。一方面,可以采用低成本定价原则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生态价值链的延伸,长期的服务,谋求长期的回报。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各种互联网服务可以使得边际收益最大化。在这样的理想状况下,通过资金和成本优势整合全球最顶尖的汽车研发、制造资源必然可以造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高性能高品质的汽车。因此互联网企业造车很有可能在继颠覆其他传统行业之后,彻底颠覆中国汽车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