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政策“撒手”之后,新能源车该如何独立前行?
不限行、不摇号的政策固然很好,但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新能源车的推广势在必行,但是作为新能源车核心技术的动力电池,配套设施的充电桩等方面的技术突破迟迟难以达到需求标准,新能源汽车只能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
由于政策扶持和补贴政策,近几年新能源汽车迎来制造和消费的爆发期,但背后支撑高增长数字的,是有力的宏观调控而非供需主导的市场规律。一旦如《通知》所说,补贴额度逐年减少,其价格优势将荡然无存,那么谁来为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笔者认为,新能源车的推广和使用,说到底还是需要依靠自身过硬的制造水平和良好的驾驶体验。
首先,以其必不可少的动力蓄电池为例,动力蓄电池技术是破解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的最好方法。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最担心的往往就是行驶里程的问题,在未来一旦蓄电池技术实现突破,行驶里程大大加长,成本大大降低,人们自然乐得购买,而不再是凭借价格优势取悦消费者。
其次,充电桩配备也是新能源车发展的瓶颈之一,充电桩分布的多少决定了新能源车的普及程度,如果居住地附近没有充电桩布局,那么消费者也是有心无力,望“车”兴叹。
最后,新能源车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推广的根本原因就是环境保护的客观需要,中国作为汽车消费大国,更应担当大国责任,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不只利国利民,也对全球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不妨与新能源汽车技术成熟的国家采取合作,形成互补,推进研发的快速发展。
此外,新能源汽车抛开其环保贡献不谈,也具有商品的属性,受到市场价值规律的约束,政策扶持固然很重要,但是要想从根本上促进其销量,还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人们的意识,让购买新能源汽车,使用新能源汽车,成为消费者们的习惯。这一点才是让新能源汽车在撇开政策“拐杖”之后独立前行的重要条件,也是新能源汽车研发的题中之义。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新兴科学技术的龙头,更不能放缓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脚步。因此,政府更好地发挥扶持作用、新能源汽车行业更好地遵循市场规律并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等显得格外重要。也只有“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形成合力,各方加码,才能让新能源汽车这一新生事物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