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发改委出台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规定》已进入到征询意见阶段,这个规定的出台直接提高了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准入门槛。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个行业对电动车的兴趣逐步加大以及低速电动车要求转正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防止一哄而上带来的发展弊端,国内不得不以“严进严出”的方式要求电动汽车制造与生产。
由于规定尚处在征询意见阶段,自然来自各方的声音均是冲着规定的过高与过严而来的。这其中,既有以IT企业为主的抱怨、也有低速电动车为主的群体声音,大部分人都希望准入条件能够放开。
在新能源汽车制造方面,由于《规定》的出台,导致一些准备进入汽车制造的企业抱怨声不断。其中包括了很多准备打造中国“特斯拉”的众多IT行业,以及总众多有着以低速电动车为主的众多企业,他们之所以抱怨新规的门槛过高,主要是希望迅速跻身于汽车制造的高端。
表面上看,这些企业目前在最主要的核心技术突破与自身研发能力有所缺失,可能会把整体制造水平拉下来一大截。所以,这一次发改委明令要求提高门槛,很大程度上是动了这些“外行”企业的奶酪,能够在征询意见稿出台的同时,就一片反对声响起,可以想象,想进入汽车制造的企业,确实是越来越多。
实际上,这样“严进严出”的管制,完全就是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旧思维,是在资源吃紧的情况下才应该有的管制方式。电动车的质量提升不能依靠严格的行政审批,原来传统的汽车行业就是这样管理的,事实证明是保护了落后和外企的垄断。要想在电动车领悟取得领先,要依靠市场的选择。国家主管部门应该负责的,是车辆上市时的整体质量把关,而不是从源头就进行限制。家电、电信设备没有准入限制,诞生了海尔,格力,华为这样的世界级企业。汽车行业,限制了几十年,一个国产品牌也没成长起来。
以传统汽车行业为例,表面上具备了大量资金和经验的传统国企,如今除了长安等少数缺乏国家扶持的国企之外,其它的反而没几个能扶持好自己的自主品牌,反而先后沦为外资品牌在华的代工厂,源源不断地将利润输送给国外。
真正把自主品牌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层面都做大的,都是当初在起步时什么条件都没有,白手起家的以奇瑞、比亚迪、吉利为代表的民营企业。诸如奇瑞、吉利,很多都是在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差点因为“准生证”的问题遭遇难产,如今它们旗下的车型才是最终得到自主品牌市场的认可的产品。
当然,国家的一些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准入资格放开,一些企业可能通过各种形式,制造出自身具有准入的相关条件的假象。如与具备资质的企业合资、挂靠到大企业身边等等,都很可能以取巧的方式取得新资质。这样,不仅会使企业很容易钻规定的空子、而且也容易对其他制造构成冲击。为此,这就需要在规定中,更明确一家企业所需要承担的责权利问题。
否则,任由“下有对策”的现象频频出现,只能会对新能源汽车整体埋下巨大的隐患。但是政府千万别忘了,最终能够裁决它们生死的是市场。作为第三方的政府,仅仅是一个裁判的角色,而不应该直接成为当今各个行业的发展准的推手。它们应做到的不是“严进严出”,而是“宽进严出”,应该得到严格把控和监管的不是准入资格,而是最终上市产品的标准。
所以说,发改委不应该在行业准入标准上过于苛刻,这是市场行为,政府无权过问。需要建立产品的高规格标准,将剩下的就交给市场,即使乱也不能从企业所谓的资质入手。作为政府,一定要管好自己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