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摩托车与配件
通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资讯 » 企业动态 » 正文

万向电动车为何放慢脚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30  来源:车云网  浏览次数:676
核心提示:7月28日听证会后,有惊无险,李泽楷旗下混合动力公司、非抵押债权人最终达成协议,从万向收购菲斯科的1.2亿美元现金中合理划分资
 7月28日听证会后,有惊无险,李泽楷旗下混合动力公司、非抵押债权人最终达成协议,从万向收购菲斯科的1.2亿美元现金中合理划分资金。李泽楷方获得1亿美元,近7000家非抵押债权人共同分得1650万美元,而万向因承接现有菲斯科车主的保修合同,留下了剩余的350万美元。 


    显然,李泽楷虽然输了竞购,却净赚万向1亿美金。而鲁冠球将这款定位高于特斯拉的烫手山芋收入囊中后,却意外表示,万向不急于生产电动车。 

    鲁冠球为何突然放慢脚步? 



    赶上了菲斯科 赶上了电动车 

    早在2013年10月,李泽楷就已竞得菲斯科亏欠美国能源部的贷款,11月菲斯科申请破产保护后,卖给李泽楷旗下混合动力公司几乎已成定局。而菲斯科债权委员会的坚持,给了万向美国反转局面、最终杀出重围的机会。 

    实际上,在竞购初期,除了李泽楷旗下混动公司,东风、吉利以及北汽都曾表示过收购意向,而万向美国的成功收购,在于其提供的条款打动了菲斯科债权委员会。但是,据万向内部人员介绍,尽管在收购菲斯科之前,万向曾相继收购多家电动汽车产业相关的企业,其中甚至包括美国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A123,但菲斯科的到来,并不属于筹划已久的收购计划,更像是碰巧接受的意外之喜。 

    对于着手布局电动汽车产业,但仍缺乏造车技术的万向而言,收购菲斯科,无论是对鲁冠球的个人理想,还是对万向电动车未来的技术交换,都算是一桩喜事。而这次万向宣布放慢电动车脚步,才是竞购风波曲终人散后,真正开始浮现出来的问题。 

    问题首先来自于A123。 

    这家美国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在破产被收购之前,其实是一家出售电动工具电池的厂商。由于并不具备完整的生产能力,其磷酸铁锂电池研发部门在美国,电池正极制造分布在中韩,而组装则放在了上海。2009年美国新能源政策推出后,由于政策激励和企业包装,A123迅速成为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商。 

   但是,风险随之而来。2008年,搭配A123电池的丰田普锐斯起火。2012年,菲斯科因电池质量问题召回,直接损失5500万美元。同年4月,美国通用汽车在进行产品测试时,电池在实验室发生爆炸,随后,通用宣布弃用A123磷酸铁锂电池。这也直接将A123推向了破产。 

    而万向收购A123,实际上并非看中其电池生产能力,而是电池研发技术以及失败过后所获得的教训。但是,收购初期,万向并未有特别明确的规划——这与后来收购菲斯科汽车也如出一辙,且行且看,先抢先得。 

    A123收购完成后,万向顺势结束了此前与美国史密斯电动车的合作。相比于并不具备完整电动车研发技术的史密斯电动车公司而言,A123无疑是更好的选择。而目前,万向国内位于杭州的电池厂也被A123收编,成为万向美国全球电池体系中的一员。 

    但是,尽管A123显露出了死而后生的趋势,此前多起事故带来的技术隐患却还尚未解决。而继续担当菲斯科的电池供应商,也令这款高端车型变得更加小心翼翼。从鲁冠球的担忧来看,菲斯科的确经不起第二次失败了。 

    除此之外,万向收购菲斯科汽车后,也尚未有更明确的计划。 

    在收购完成初期,曾有传言北汽将从万向手中承接菲斯科汽车,后经万向内部确认,暂未有与此相关的消息。而关于菲斯科的电动汽车技术是否会输入国内万向电动车公司,万向电动车公司表示,菲斯科汽车收购方是万向美国,与万向电动车分属独立公司,菲斯科未来去向,也还不能确定。而鲁冠球给出的唯一肯定的回答是,菲斯科的电动跑车将会恢复美国生产。但是,必须等到所有技术问题都被攻克后,才会更细致地考虑菲斯科后续的发展。 

    不过,可以参考的是,3月19日,在法院批准FISKER品牌转让给新东家万向美国之后,“菲斯科”商标也在中国国家商标局被发现注册。这也意味着,菲斯科不会重蹈特斯拉与占老板的覆辙。 

    万向电动车的尴尬境地 

    在万向美国收购菲斯科后,万向被一些媒体称作“中国的特斯拉”。我相信,1999年就已经注册成立的万向电动车公司看见这个称谓后,一定少不了尴尬。 

    在隔壁电池厂被收编进A123体系后,万向电动车也被传“获得了造车资质”,名副其实的一天即将到来。经求证,万向电动车该轮获得的资质并非乘用车造车资质,甚至与乘用车之间,还隔着一个“大巴”的距离。而万向电动车的整车造型部,也才设立没多久。一切都还是新的。 

    毫无疑问,万向电动车曾错过了造车的最佳时机。由于零部件厂起家,基础不牢靠便没有把握直接“借壳”造车,所以,尽管万向极早就观察到了电动车市场空间,但其“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的思路,却拖慢了万向电动车在国内的发展速度。 

    目前,万向电动车主营业务是为特种车与电动大巴提供电控集成系统。特种车包括海马、日产等品牌的电力服务车,而电动大巴曾经担负过2010年世博会一半以上的运输任务。但是,这些相对于整车集成技术而言,依然存在差距。然而,更大的差距来自于,万向电动车处在电动技术积累阶段的时候,万向美国一鼓作气收购了超高端菲斯科电动跑车。这两者之间的技术断层,需要精耕细作,才能寻找到平稳而合理的过渡点。 

    对于鲁冠球而言,哪一个更着急呢? 

    从品牌力和技术角度来看,显然菲斯科更加紧迫,但是却“急不得”。国内之所以可以暂缓执行造车计划,是因为申请乘用车资质审核需要投入20亿以上的资金,并且保证其中35%的资金用于研发。而国内的电动车市场尚未打开,消费者是否还需要一款“万向牌”的民用电动车?这笔资金又是否有必要立即投入?左右衡量,想必已有答案。 

    而国资委下属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起草的电动车市场准入政策,则放宽了入市门槛,或许年底将发放三张电动车生产牌照,惠及国内优秀的零部件厂商。这对于万向电动车而言,多少算是搭上了免费的快车。 

    小结 

    实际上,无论是万向电动车,还是菲斯科,都是鲁冠球造车梦的冰山一角。里面既有可能蕴含着巨大矿藏,也有可能还是一笔亏本的买卖,甚至造车还不如直接卖掉菲斯科的商标。 

    在零部件利润逐渐淡出万向集团利润主力位置的趋势下,电动车或许能够成为其遥远未来的一个替身。在此之前,作为把持着海外运营、收购最成功的中国公司——万向美国的鲁冠球,就算输了李泽楷1亿美金,也丝毫没什么可心痛的嘛,反正电动车之路,已经且行且珍惜了。 

    除内部信源,部分信息来自于田永秋老师共享,在此一并谢过。

 
关键词: 万向 电动车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
Live Chat by comm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