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摩托车与配件
通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资讯 » 热点新闻 » 正文

警惕!分时租赁不是唐僧肉 并非所有人都“吃的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3-14  来源:高工电动车网  浏览次数:1320
         当人们正在感叹共享单车的便捷,厉害的来了,那就是“共享汽车”。

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底,国内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的运营商已经超过100家。这其中不仅有传统租车公司转型而来,也有互联网初创企业,更有北汽、吉利、上汽、长安、奇瑞、力帆等多家大型车企进入。

而这一朝阳行业更是吸引了各路资本的注意,动辄数千万的投资砸向各大分时租赁平台,让这一产业一时风头无两。

3月10日,电动车分时租赁运营商友友用车在官方微信中宣布停止运营。这家2014年初成立的公司曾成功完成多轮融资,所获投资高达2000万美元。但由于投资款项未及时到账,导致经营难以为继。

“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确实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还处于市场培育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这个周期将非常长,这一过程中肯定会有企业倒下,可以说,谁坚持下来,谁就是赢家。”国内一家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企业高层直言。

众所周知,现阶段分时租赁行业最大的问题在于难盈利,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目前国内大部分分时租赁企业均处于持续亏损阶段。

可以说,友友用车是第一家倒下的企业,但绝对不是最后一家。

  分时租赁的火爆

有分析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用车行为潜在可替换需求约为10.3亿次(包含长短租、约租车和私人驾车),预估市场规模在6.4-6.5 万亿之间。如果分时租赁的市场份额为3%,那这个市场规模也是高达1800亿元以上,尽管着仅仅是潜在市场规模,但可以窥见整体市场的乐观度。

另外,从近两年一拥而上的分时租赁企业与项目,也足见这一产业的热度。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各大城市似乎是一夜之间上线的电动汽车分时租赁项目已经并不新鲜,这其中以北京地区的数量最为众多。

而进入这一业务领域的单位也是五花八门,除了上述所说的一些相关企业延伸进入,更有航空公司、互联网企业也跨界进入,连国外分时租赁平台也开始在中国拓展业务。

另外近两年这些运营平台一轮又一轮的融资也分外博人眼球。

2月底,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服务平台“PonyCar(马上用车)”宣布完成5000万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致远汽车集团和国信基金,华峰资本担任本次融资的财务顾问。据PonyCar负责人透露,此轮融资将主要用于车辆投入和产品软硬件研发。

2017年2月中旬,海航集团旗下的小二租车正式宣布完成千万级别的A轮融资。资料显示此前小二租车还完成了天使轮投资。

2016年5月,一度用车获得由国轩集团领投的1.28亿元A轮战略投资,投后总估值6.48亿元。日前乐视汽车旗下的分时租赁平台零派乐享方面表示,乐视控股计划2019年前将累计投入20亿元人民币,全力支持零派乐享平台建设。

刚刚停止运营的友友用车曾获得2000万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易车、光速安振、险峰华兴(K2)和天使投资人王刚等。

  盈利难题与运营难题待解

其实,再火爆的投资也掩盖不了分时租赁时下难盈利的事实。分时租赁平台的前期投入与运营成本很高,系统性的盈利模式依然在探索中。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按照市场价格,建设一台交流充电桩的成本大约在3000-10000元不等,而安装一台直流充电桩则需要投入20万元左右,同时购买一辆新能源汽车最低需要10万元起。不计停车、电费等运营成本,分时租赁企业运营一辆新能源汽车前期需要支付30万元左右的费用。

除此之外,还需要修车救援人工成本、互联网软件开发成本、新能源汽车折旧成本等。可想而知,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前期投入的资金多庞大。

据了解,目前分时租赁的盈利模式相对单一,主要靠收取租车费用,以及少量的广告费等增值服务费和衍生服务费用。但如果依靠这些收入实现盈利是建立在网点数量与运营车辆达到较大规模的情况下实现的。

目前中国分时租赁行业有100余家公司,除了少数几家大公司车辆数量超过1000辆,大部分都是小公司,车辆数量不到500辆。例如在北京就有30余家小公司,每家网点数量投入的车辆很少。

这种情况下,用户体验往往很差,因而许多网点的车辆使用率不高,成为摆设。一个小时20-30元的租车费用收入,投资回报率及其低下。

因此有人士指出,分时租赁属于一个新兴行业,还处于投资期。目前,市面上还没有哪家分时租赁平台实现真正盈利。例如友友租车的工商信息就显示,2015年该公司净亏损1417万元、负债2173万元。

除了初期的投入,后续持续不断的的投资进入也非常重要。不可否认,分时租赁平台正如大多数新兴行业一样,前期就是一个烧钱圈地的过程。

除了投资大、盈利难,分时租赁还面临着布点难、电动车牌照资源稀缺、电动汽车里程焦虑与充电难、使用率低等等诸多难题。

而这一竞争过程中,各家企业除了比拼资本和实力,还要较量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的优劣、资源的合理配置、运营成本的控制等等一系列软实力。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挺住”,因为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倒下一批,站起来一批,坚持到最后的才算赢家。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
Live Chat by comm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