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咎于中国的教育模式。中国的教育更多的是通过考试、分数等形式去量化个人能力,学生接触的实操机会比较少,些许的实习机会,可能都流于表面,学生积累到的实际经验寥寥无几。与之相对的,汽车产业高度发达的德国教育,就极其重视产学研结合,并将此付诸于实践。不管在大学教育时期,还是研究生阶段,都能获得在车间的实习机会,并参与到企业的部分研发项目中去。
在行业式微、互联网冲击、教育模式僵化等多方的掣肘之下,汽车行业的人才招聘和培养不容乐观。特别是在90后逐渐成为就业生力军的当下,如何将他们纳入到汽车行业,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培养,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很多企业都在喊‘拥抱90后’这样的口号,然而后期如何沟通和管理,企业还需思考。”童经理说。
【人文关怀需站在新生代的角度出发】
当然,目前企业,包括学校和政府,都很重视学生的培养工作,三方正联合推进重点高校的学生进行实习。这种实习并不是从前的走过场,而是真正深入到部门工作当中,同时为学生提供留任的机会。企业、学校、政府的三方合作,正在改变原有的不利局面,向全国的学生敞开大门,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对于90后来说,“情怀”、“人文关怀”非常重要,他们接受到的教育和信息,是全方位多元化的,视野正在逐渐变远变宽。“从前,你会对学生说,‘是金子就会发光’。但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口号是‘金子只有在亮的地方才会发光’,意思是只有我这里才能让你实现自我价值。”口号的转变透露出这样一个现状:各个企业正在想方设法去迎合和吸引这批90后员工,按照传统的路子招聘人才,在这个时代是行不通的。
更何况,互联网的崛起让汽车行业的竞争有些乏力。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力军,90后每天接触到的绝大多数信息都涉及互联网,从BAT,到苹果谷歌,再到人工智能,无论从待遇上还是行业格调上,互联网行业似乎更具吸引力,这也让童经理有些无奈。
从他的角度来看,未来汽车行业重新夺回人才招聘的主动权,是有契机的。这个契机在于两点,一是电动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二是互联网造车。
【未来技术对90后更具吸引力】
电动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是汽车行业的未来,这两个领域或许代表着汽车行业最尖端的技术。作为未来技术储备,其前瞻性和高端性对于喜欢新鲜事物的90后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汽车企业都在涉足这两个领域,只是这个进程已经达到了何种程度,需要多久才能成熟,至今还未可知。而汽车企业愿意花费多大的代价投入到如此前瞻性的技术当中,也是个未知数。而互联网造车,更像是汽车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相互渗透,只是你很难界定这种渗透的主动权在哪一方的手上。是汽车企业做更大的汽车互联生态,还是互联网企业深入到汽车制造当中,目前还没有定论。无论如何,汽车已经从一个封闭的庞然大物转而向互联网敞开大门,这种兼容性,能促使未来的汽车人才更加复合化,既具备传统汽车的知识,也拥有互联网思维,这或许是未来汽车人才的终极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