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前景如何?什么因素影响其前景?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殷承良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快速增长,2015年可望成为全球第一,而且“一旦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就很难从这个位置下来”。这一前景实现的前提是,中国政府的鼓励政策保持持续性。对此,他也表示有十足信心。
上海车展开幕在即,中国汽车论坛也将于4月21日至23日回到上海滩。第一电动网作为中国汽车论坛的特邀论坛合作媒体,将协办“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瓶颈与应对方案”分论坛,殷承良教授将担任分论坛主持人。(参见:中国汽车论坛问计新能源汽车发展)4月18日,殷承良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景和变量接受了第一电动网的专访。
电动汽车成熟度已无需担忧
新能源汽车是殷承良教授的研究主攻方向之一。他自1998年就开始研究,参与了国家863新能源汽车相关项目,“十五”“十一五”期间也承担了国家课题,因此对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和产品有常年观察。
当前部分人士仍质疑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成熟度。殷承良表示,“技术的进步永无止境。评判的标准是,技术的成熟度能否满足一部分或者大部分人的需求。”在机械动力方面,电动汽车早已成熟,此前的障碍在电化学,即电池上。现在,动力电池也已非常成熟。“比如,特斯拉的电动车用的电池,是笔记本用的锂电池,是最为成熟的产品。”在新能源汽车各种技术路线上: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式等等,都能找出非常成熟的在售车型。
对于电动汽车的安全性,殷承良表示,这是一个已经解决了的问题。此前电动汽车发生起火等事故,源自设计缺陷,特别是此前换电模式的电动汽车,为了满足可迅速拆换的要求,难以承受车辆运行中的震动、颠簸等挑战。而当前动力电池都有了充分的安全设计,比如动力电池包多数由钢壳制造,在电芯与钢壳之间还有距离。在电动汽车的正侧面碰撞测试中,在动力电池箱剧烈变形的情况下,电芯仍能保证完好。
充电基础设施应瞄准电动汽车出行行为
很多电动汽车车主和潜在车主抱怨充电设施过少。殷承良认为,从分布和绝对数来说,充电基础设施确实不够,应该加大力气建设。但他也指出,要考虑电动汽车到底应该如何用,有什么商业模式是合适的,由此再来针对性的建设充电设施。
他认为,传统汽车续航里程造成的印象限制了大家消费电动汽车。“汽车其实是过度设计的产品。一箱油600公里,但真正用到这么长里程的机会非常少。一天365天,至少有360天都是短途出行。哪怕是在美国这样的车轮上的国家,日常出行也就40公里左右。”
殷承良对第一电动网表示,电动汽车适合城市内,基本上是家里、工作单位和消费场所三点一线。因此,在工作单位、家中和消费场所布局充电设施,就能覆盖百分之八九十的充电需求了。另外,他观察到目前纯电动乘用车以两大消费群体为主,一是大型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一是分时租赁企业。两者都能在自有的停车场等地建设充电设施。比如他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就建了200多个充电桩。购买了电动车的教师使用非常方便。
鼓励政策力度已足够,会保持延续性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购车补贴、免购置税、基础设施奖励等鼓励措施,在北京和上海,新能源汽车接近于不限购。但是,一些潜在消费者希望出台更多鼓励政策。殷承良并不认同,他认为中国的鼓励政策已经是全世界最好。“微调是应该的,但不能指望再有更多政策。”但是,中国政府会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对于中央主管领导暗示的2020年补贴政策将退出,他认为政府会根据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成熟度而定。2020年以后也会有一定的鼓励政策,不会一下子全部退出。
他还对2020年动力电池所能达到的性能做了预测。尽管电池能量密度还不能与汽油等量齐观。但是磷酸铁锂可能被淘汰,三元材料成为主流,部分锂硫电池等下一代电池会有部分应用。总体而言,成组之后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可达到150瓦时/公斤,比现在的水平增长一倍。
新能源汽车发展牵涉诸多问题,车企、基础设施建设商、经销商和学术机构都有各自的观察和行动。4月22日上午的中国汽车论坛专题论坛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瓶颈与应对方案”论坛上,各方都将建言献策。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勇、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刚、上海国际汽车城有限公司总经理荣文伟、普天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傅毅、特斯拉中国区销售总经理赵奎铭等嘉宾将就介绍他们的解决思路和应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