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成都某小区电动自行车因电梯门挤压瞬间发生燃爆的事引发了大量关注,也再一次把电动车充电安全推上舆论焦点。
近年来,因电动车上楼充电引发的火灾事故并不鲜见,血淋淋的教训下,仍有相当一部分车主抱有侥幸心理,要么偷偷摸摸推车上楼,要么把电池带回家整夜充电。
诚然,3.5亿的保有量,每年接近5000万的增长量,庞大的市场存量和丰富的使用场景下,电动两轮车这一千亿规模的产业,已成为和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产物。
但一旦从终端进入消费者手里后,电动车就成了“三不管”的放养状态:哪里停?哪里充电?出问题找谁?有些地方管不过来,有些地方根本懒得管。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电动车管理问题成为一场拉锯战。
就拿我们最常见的进楼入户、人车同屋、彻夜充电、乱接电线等现象来看,老生常谈的安全问题,社区天天在宣传,消防折页印了一茬又一茬,火警启示录视频拍了一条又一条,就是管不住电动自行车这颗定时炸弹。
这次成都电梯燃爆事故后,也有不少省市针对电动车进楼入户等乱象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
北京消防救援部门提醒市民,如果发现电动车火灾隐患和消防安全违法行为时,可以直接拨打举报电话进行举报;
深圳消防出台了《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火灾防范的倡议书》,呼吁市民重视电动车火灾隐患,保护生命财产安全;
常州4个高层集中保障房小区安装电梯阻车系统,严禁电动车上楼。
#深圳消防安全倡议书
#常州电梯阻车系统
涉及到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应该管,也必须管,各个部门都不能高高挂起。但是,倘若摆在车主面前的实际困难,不从根本上解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仍会存在,对于电动车的管理也只能限于表面,最终陷入僵局。
这也就回到了我们文章开头讨论的那个问题,既然各部门很重视,管理举措出台了很多,消防知识的宣传和学习都很到位,为什么一个小小的电动车充电乱象仍然得不到根治?
乌鸦认为,电动车消防安全,治标更需治本!一切管理措施的出台都是为了治标,想要彻底给安全隐患“灭火”,不妨先听听一个普通电动车用户的心声:满心期待买个车,高高兴兴骑回家,忽然发现,没地方充电,没地方停,大部分老旧小区,别说设置电动车专门的充电场所,就连基本的停车点都没有划定!
在设置消防安全红线之前,是否应该考虑有没有让民众因充电而为难?在违规顶格处罚之前,是否应该考虑有没有保障民众的基本权利?
民生基建设施不完备,谈再多的消防安全都白搭。给民众提供更多方便,才能让他们不再以身犯险,把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基建设施都准备完善,才能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