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定威小区的姜先生这两天尤其高兴:“家门口的750路原来车型小,乘客多,才从终点站开出两三站人就满了。现在好了,新换的车型容量增大,乘坐起来平稳舒适。”
姜先生不知道的是,这些新车还是节能环保的“绿车”。近日,巴士集团新增的首批41辆12米新型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分别在巴士三汽750路、743路上岗。
“在多项政策的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将迎来拐点性突破。”这是科技部电动汽车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近日作出的判断。显然,新能源车的普及不仅将惠及我们的日常出行,还将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亮点。
“绿色”公交车成活广告
在上海,一度有过新能源车“开不出嘉定”,“开不出汽车城”的困境。而到2014年,上海推广的新能源车超过1.1万辆,为全国各省区市最高;2015年一季度,上海新能源车市场继续发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上海新能源车产业一季度完成总产值14.6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5%。
新能源车为何在上海卖得火?
欧阳明高用“两头挤”来总结,一头是城市公共用车领域,另一头则是小型电动汽车,两头向中间挤,推动原本占大头的传统燃料车型的转型。
具体说,城市公共用车领域包括公交车、大中型客车、出租车、公务车、环卫车等,这些车辆行驶范围固定、日出行里程稳定、环保效益显著;同时,还可以带动城市在充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上海巴士集团为例,这批新投用的纯电动公交车安装有智能监控系统,通过监控预警及防护、故障监测与诊断,营运安全性大大提高,利用夜间低谷时段3-4个小时即可完成充电,满足一天的运营,开空调状况下续驶里程超过230公里。据悉,巴士今年计划新增200辆纯电动公交车,拥有新能源公交车总数将达到1700多辆,占营运车辆总数的20%以上。
而更重要的是,这些“绿车”看得见、摸得着,节能环保而且安全可靠,因此成为最好的活广告,拉近了普通市民和新技术的距离。
创新拥抱“互联网+”
“两头挤”的另一头小型电动汽车,如何突破?答案是:“互联网+”。
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荣文伟告诉记者,手机预约、自助取车、异地还车、以时计价、网上付款的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商业模式已经从探索走向运营,即将在全市推广。
分时租赁整个服务完全基于互联网完成,该模式全程自助无人值守,整个使用过程仅需通过手机端APP或网站就可全部完成。今年底,租赁网点预计将突破300个、运营电动汽车将扩容至3000辆。
而上海博泰创始人应宜伦甚至看得更远,“汽车将越来越向互联网终端靠近,变为智能汽车。更令人惊喜的是,这种变身将首先发生在新能源汽车上。”在刚刚闭幕的上海车展上,博泰展出的概念车——Project N,被认为是超级智能移动终端,也展示了很多正在进行的前沿设计和理念。
在应宜伦看来,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领域,没有那么多传统的汽车厂商和技术壁垒,也更容易实现车辆的智能化发展。
设想一下,随着更多主动安全的介入,新能源汽车驾驶将变得越来越轻松,自动跟车、主动刹车、自动泊车、自动找车、自动充电等半自动驾驶,甚至全自动驾驶,将成为“标配”。而这必将深刻影响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生态空间。
快速上升期即将到来
眼下,这种改变正在发生。
传统的汽车产业链包括四个环节:产品的工程开发、零部件采购、汽车制造、销售和服务,新能源汽车在传统汽车产业链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增加了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以及充电配套设施。
其中,关键共性基础技术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根据国家新一轮科技计划改革方案,将共同组织实施新能源汽车专项,推动新能源汽车基础技术、应用技术和产业化技术研究,为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战略储备。
对此,上汽集团总工程师程惊雷向记者表示,他们已经感受到了来自产业链的这种热潮,“过去我们上游的零部件企业觉得新能源汽车产量低,不愿意加大投资生产。而现在他们纷纷开始扩大产能,希望和我们更多合作。”据悉,按照上汽绿芯新能源汽车的未来规划,从2015到2018年,不断优化升级技术,扩大商品化规模;最后,发展出性能更好、价格更亲民、不再需要国家补贴的产品。
在欧阳明高看来,从2008年奥运会开始的示范可谓酝酿期,2010年开始的导入期预计将在今年结束,标志就是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20万辆,占汽车总销量的1%;而之后将进入快速上升期,预计在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会超过200万辆,占汽车总销量5%-10%。